集团要闻
首页>金沙检测线路js69>集团要闻两会聚焦耕地质量 鸿达兴业用科技助力高标准农田提效增收
2021-04-06 10:47:31
今年两会上,多省市部署了2021年及未来五年环保重点工作,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提案中,有超过10个提案谈到粮食安全问题,涉及农田、种业、粮食生产多个方面,关键词包括“提高耕地质量”、“修复土壤生态”、“守护粮食安全”等。
几千年前,古人就写下“地诚任,不患无财”的土地利用名言,告诫世人土地资源有限,只有做到“地能尽其利”,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发展。但近年来因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威胁了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。据统计,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贡献率为50%,较欧美发达国家低10%-20%,同时,土壤生态功能衰退,重金属污染、养分缺乏、酸碱性问题严重。
如今,站在新时代的潮头,面对日趋严峻的土壤质量问题,如何做到“衣食足,仓廪实,天下安”,如何让脚下的耕地焕发新活力成为重要议题。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和两会的召开,市场对“净土保卫战”的关注度日渐升温。
代表建议:加大修复土壤生态,保障我国粮食安全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,持续改善环境质量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巩固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成果,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。两会上,多位代表也就如何改善我国耕地质量鼓与呼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表示土壤污染更隐蔽、周期长、成本高且难修复,尤其是南方耕地频繁,长期施肥导致部分红壤酸性严重,影响了粮食产量。此外,我国土壤普查力度微弱,对土壤资源家底不清、状况不明,严重制约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。对此,沈仁芳代表建议应从源头捍卫净土,加强南方红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,确立土壤健康标准,确立土壤健康标准,加快培育土壤健康管理产业并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云才表示,耕地问题事关全国粮食生产安全。一方面要增加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,提高农业科技水平,改善耕地生产能力。另一方面要做好耕地生态保护,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,特别是将耕地重金属污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民进中央《关于提高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提案》则指出,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,加大重大科技攻关,突破“卡脖子”问题,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,修复土壤生态。
不止是两会上代表们的呼吁,近年来,国家愈发重视耕地质量,先后出台不少重磅政策。2019年1月,我国首部土壤法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正式实施,土壤污染防治进入“新纪元”。2020年2月,财务部印发了《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》,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扶持。而在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其中详细指出“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”。
随着政策的不断加码,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将进一步提升,而推进绿色农业生产,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,越多越多的企业在开拓土壤修复市场的道路上加快步伐,精细化、科技化的治理,也被不断探索。
企业先行:鸿达兴业投身土壤改良 助力高标准农田提效增收
秉承“土壤改良,利国利民”的企业担当,拥有70年氯碱生产历史的鸿达兴业,于2013年开始布局土壤修复行业,走在全国前列,2015年成立国内首家非营利性土壤研究机构——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,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对从各地采集的土壤进行研究,提供土壤检测分析及土壤治理技术咨询等服务,并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提高大众对土壤的关注度。
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与科研实力投入,鸿达兴业成功打造出“土壤调理剂—土壤修复—综合利用”的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链。在氯碱生产环节的副产品中,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案,自主研发生产“丰收延”土壤调理剂,成为土壤修复的好帮手,不仅能够调节南方酸性及北方盐碱化土壤的酸碱度,增强土壤肥力,还可修复重金属污染等土地,让农田真正实现可持续利用,经过调理后的作物产量也普遍提高10%—15%。近年来,鸿达兴业积极与多地政府单位开展合作,在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云南、广西、海南、甘肃、内蒙古等省份建立种植示范基地,目前已成功改良土地超过百万亩。
与此同时,为改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现状,鸿达兴业还探索新型“生态农业”,使用“丰收延”土壤调理剂改良过的土壤和可移动的种植斗,打破种植的边界,划时代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,让小块空间、无土空间、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地方实现作物栽培。可以预见,这种绿色节能、风险可控、可移动、可持续的设施农业模式,将是现代农业种植的新方向。
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认为,我国是人口大国,也是粮食大国,必须做好土壤修复这篇大文章,这事关当代人福祉和后代永续发展。未来,鸿达兴业还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支持我国的绿色农业发展,为土壤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多贡献。